走进原子城

        当中外游客进入西海镇时,首先会看到一座建造于1992年的由曾任国防科委常务副主任、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碑名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它向世人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诞生,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这里研制成功,它使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终于有了自己的核武器,振奋了国威、军威,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为打破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这是一座令中华民族为之自豪和骄傲的丰碑,这座丰碑铭刻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权、自强不息的强国之梦,这座丰碑承载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两弹”研制基地精神。

 

       时间要从1955年1月15日说起。这一天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根据国外友人、中国科学家和军队领导人的建议及中国发现铀矿的实际,决定以原子弹研制工作为起点,启动新中国的原子能工业。这一天成了中国核工业的诞生日。

 

       1955年11月,国家第三机械工业部成立。1957年10月25日,中国和苏联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承诺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并派遣专家指导我们的研制工作。1958年1月,三机部设立核武器局,对外称九局,后来改称九院。1958年2月,第三机械工业部更名为第二机械工业部(核工业部前身)。半年后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物理学家邓稼先被任命为二机部九局理论部主任,他带领28名大学毕业生开始了原子弹原理的研究工作。

 

       1958年5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经过反复筛选,缜密考虑,最终选定青海省海晏县的金银滩作为核武器研制基地,时任中央书记处总书记的邓小平代表党中央批准了选址报告。基地地址确定后,代号为“02工程”的基地建设的伟大战役打响了8月,九局局长李觉将军带领20多人、3顶帐篷、4辆卡车和4辆吉普车进驻金银滩开始创业。为了服从国防建设的需要,世居这里的近1715户、9000多名牧民群众,舍家为国,远迁他乡1958年12月,第一批施工建设单位和施工部队先期抵达海拔3100米的金银滩草原。1959年1月,基地建设项目定名为“第二机械试验厂筹备处”。与此同时,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在北京成立,在长城脚下的解放军工程兵试验场开始了探索原子弹内爆规律的轰爆试验。

 

       60年代初,由于“大跃进”的错误和自然灾害,中国进入经济困难时期中央政治局出现了原子弹研制工程是否下马的争论。1961年,时任副总参谋长、国防科委常务副主任和国防工办副主任的张爱萍将军,受命对原子弹研制情况进行调查。他在上报给中央的《原子能工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中认为只要国家重视,并做好组织协调工作,1964年实现核爆炸是有可能的。1962年11月,根据中央决定,成立了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首的中央专门委员会。不久,中央专门委员会任命张爱萍为中国第一次核试验总指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对张爱萍说,“你就放手大胆地干吧,干好了功劳是你们的,干坏了,就算是书记处的。”原子弹研制工程不仅没有下马,而且加大了组织工作力度。

 

       到1962年底,中央专委从建工部、铁道部、解放军工程兵等13个部门抽调了15000人的施工队伍,与二机部建筑、安装队伍会合,组建了“221基本建设联合指挥部”,基地自备电厂、机修ㄏ、炮轰试验场、炸药工号等设施相继建成。公安、粮食、商业、邮电、学校、医院等保卫和服务等机构也随之建立。1964年6月,一个水、电、暖、路齐全,集科研、生产、生活为一体的研制基地基本建成。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初具规模。基地占地面积570平方公里,建有18个厂区,4个生活区,建筑面积56.4万平方米,其中厂房33.3万平方米,住宅及办公设施23.1万平方米,建筑总投资原值3.1亿元,净值1.7亿元,有铁路专用线38.9公里,与青藏铁路在海晏火车站接轨,沥青砼面标准公路73公里,与青藏、青新、湟嘉公路连接,距青海省会西宁103公里。

 

       在基地初步具备了生产生活条件后,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1963年春天,李觉、吴际霖、朱光亚、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等九院、九所领导人率领北京及其附近地区的研制、生产大型试验部门陆续迁往金银滩草原。同时,从中科院、工程院和相关科研部门选调了拔尖的科研人员前往基地。一时间,金银滩草原汇集了全国核武器研制的精英。

 

       1964年2月,九局、九所和“第二机械试验厂”合并成立第九研究设计院,下设221研究设计分院。6月6日,地在经过几千次小小型试验、8次大型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全尺寸模拟爆轰试验,这次试验除了不含核活性之外,其他部件全部采用原子弹爆炸所有的材料和结构。前来观看这次试验的有国防科委副主任张爱萍,二机部部长刘杰等国家四部委负责人和中共青海省委的领导。试验成功后,张爱萍等领导当场决定,立即生产第一颗核装置。由此,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生产和制造在青海金银滩基地形成了总攻的态势。

 

       1964年8月20日,原子弹的第一批部件从基地启运。10月16日,在中国西部的大漠深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1965年9月,“221研究设计分院”正式定名为“国营221厂”。基地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再接再厉,仅在第一次核爆炸7个月后就制成了核航弹(可用飞机运载的原子弹)并空投成功1年以后,基地研制成功了可装载于巡航导弹的核弹头。美、苏、英等核大国继原子弹之后又研制出了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氢弹。1965年1月,毛泽东批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根据毛泽东的批示精神,基地又集中全力投入到氢弹技术的试验中。

 

       在原子弹投入实验以前,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和九院的中国科学家已经分头开始了对氢弹原理的探索。1965年初,二机部党组决定将两路人马集中到九院,任命原子能研究所的物理学家于敏为九院理论部副主任,齐心协力进行氢弹原理攻关。1965年底,在基地会议室里,大家就新的研制方案达成共识。1966年初,热核材料、各种元器件、仪器、设备集中到基地。5月份,在基地成功进行了热核实验。1966年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在基地获得圆满成功。1967年5月,第一颗氢弹的设计、生产、环境试验以及试验测试工作在基地全部完成。随后,第一颗氢弹运往酒泉组装。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国家实验场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4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

 

       1974年1月1日,九院一分为二,九院迁往四川,基地仍称“国营221厂”。

 

       30多年来,基地广大科研人员和干部职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圆满完成了基地建设、科研、生产等各项任务。基地先后进行了16次国家核试验和两次常规弹头的产品生产试验,有119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部、省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其中原子弹突破及武器化、氢弹突破及武器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据资料记载,我国前16次核爆炸的成品,都是在221厂基地加工装配和启运的,并实现了武器化进程,先后研制生产了与各种运载工具如火箭、飞机、核潜艇相配套,具有不同当量的6个型号核武器产品,生产出多种型号战略武器装备,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国庆40年庆典,通过天安门广场的东风三号弹头,也是该基地研制生产的。【1】

 

       总结其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

       一是原子弹突破及武器化;

       二是氢弹的突破及武器化;

       三是研制完成国家16次核试验;

       四是生产出多种型号核武器装备部队;

       五是多型号核武器退役试验和处理;

       六是核武器的延寿科研及试验;

       七是核武器科研工艺研究;

       八是核设施退役工程。【2】

 

 

*【1】“两弹”基地丰碑永存P2-5页

*【2】“两弹”基地丰碑永存P129页